人文分院“123”模式确保毕业生就业率真实准确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6-16浏览次数:1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严峻,而为此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更是提出了艰巨的挑战。人文与旅游分院在前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四个不断加强”。即:不断加强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不断加强与毕业生“点对点”的就业信息服务;不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并开拓了近30余家联系企业;不断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创业学生的服务指导工作。在此措施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积极努力,截止目前,人文分院的签约率达到约96%,就业率98%,多个班级的就业率100%,自主创业7人,贫困生全部签约,并有15家企业在分院的帮助下,参与了浙江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的平台构建工作。
      在前期就业指导工作告一段落后,人文分院就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多渠道深入了解、调查、确保毕业生就业率的真实准确性,探索出了摸清学生就业率真实性的“123”模式。
     “1”是认真抓好一项基础工作,即在毕业生离校前,人文分院在组织每个毕业生认真填写《毕业生去向登记表》之外,还额外登记好父母亲家庭固定电话、实际工作单位电话和本人联系电话,登记好毕业生的家庭住址、QQ号码及电子信箱,保证毕业生离校后能联系上。截止目前,分院对每一位毕业生的各种详情都进行登记。
      “2”是打2个电话。在毕业生离校后,分院打通两个电话,一是给离校时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打一个电话,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期望,告知毕业生最新的就业信息,二是给离校时已就业毕业生的工作单位打一个电话,了解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以及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个过程当中,向毕业生收集就业依据。值得一提是:在回访中,分院09届毕业生约85%的同学在从事本专业的工作,约75%的同学在签约单位工作,换单位工作率20%。
       “3”是力争达到3个满意的效果:一是毕业生满意,通过和毕业生的联系,特别是和个别未就业毕业生的联系,传递母校、分院对他们的关心,给其提供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深受毕业生和家长的好评。二是用人单位满意,学校对用人单位进行电话回访,主动征求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用人单位感受到了较为周到的“售后服务”。 三是学校满意,通过这个工作模式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分院各班级、各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及地区流向和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建议等一目了然,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