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湖城墙壕里小区51幢廉租房里的林国强,由于下肢残疾,在床上躺了已经整整8年。2007年年底,他在有关方面的关心下,在省慈善康复医院进行了治疗,终于离开了病床,可以坐上轮椅了。在他的脸上,记者几乎看不到一丝阴霾。谁让他重拾信心的呢?林国强告诉记者,是“志愿者村”那些可爱的大学生们让他又开心起来。
林国强口中的“志愿者村”,就是工商管理分院的一支特殊的青年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村”目前拥有1000多位“村民”,设置了村长,村委会等管理机构,在人员管理上根据专业和服务社区联系挂钩,分成三个大家族,每个家族都有家长、家长助理等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的管理和协调。和我校其他志愿者团队不同,“志愿者村”在面向残疾人提供肢体残疾服务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残疾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从2007年12月开始,每逢周末,“志愿者村”的“村民”们就活跃在湖城的各个社区,上门为残疾人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为他们进行相关的心理服务。截止目前,“志愿者村”已为湖城各社区残疾人提供心理服务600余人次。
会计0701班的孙木兰是“志愿者村”现任的村长,为了更好地把“志愿者村”建成以为残疾人进行心理咨询为主要内容的基地,必须积累完备的残疾人资料,小孙和其他“村民”就利用课余时间前往市残联和各个社区整理文字资料,硬是将结对社区的所有残疾人资料全部整理入档。
会计0704班的黄春尧目前是“志愿者村”的骨干,直到今天,他还记得第一次上门为林国强服务的情景。“当时我很担心他会不理解我们的行为,也很担心他不配合。”不过,出乎黄春尧意料,林国强不仅很欢迎他们的到来,还很配合地填完了所有分发到手的表格。这个举动,让黄春尧树立了信心。接下来的几户残疾人,黄春尧和他的朋友们都顺利完成了任务。而最让他们高兴的,就是林国强恢复了开心的笑容。去年6月,有关部门给林国强安装了一台电脑。以前从没接触电脑的林国强,在黄春尧、章丹娜等大学生的帮助下,林国强开始上网了。志愿者们教他学习五笔字,还给他申请了QQ。现在他的QQ好友,就是这些大学生志愿者。在和大学生的聊天中,林国强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在一次聊天中,一个志愿者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这位大学生在为一个残疾人服务时,受到了冷遇。林国强结合自身的经历为他分析了原因。他告诉这位大学生,当一个健全的人突遇变故,会造成身体残疾后的一些心理变化,有时会变得有些不近人情。通过聊天,这位大学生在志愿者活动中,更注重为残疾人提供精神服务。林国强说,他发现自己通过聊天能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还能帮助到别人,感到非常高兴。
和林国强一样,朱旭晖也从心里喜欢这些每个周末来看自己的大学生们。朱旭晖以前是个厨师,一场车祸使他不能继续他所热爱的工作,只能躺在床上,他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便开始封闭自己,没有出过家门,也不想了解周围的世界。孙木兰和志愿者们通过两三个月的QQ聊天,终于使朱旭晖慢慢打开了封闭的心扉,大学生们也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以及爱好。在一次服务结束,大学生们准备告别回学校时,朱旭晖说了声:谢谢!接着笑了一下。从那以后,朱旭晖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和志愿者们聊的话题也增多了。目前,大学生们正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帮助朱旭晖在网上开店,自食其力,减轻家人的负担。
工商管理分院“志愿者村”的建设管理日趋成熟引起了湖州残疾人联合协会的关注并在多次合作的过程中达成了共识。去年年底,湖州市残疾人联合协会与工商管理分院共同签署了合作开展“心灵助残”公益服务项目协议,希望通过彼此的共同努力,加大对残疾人的康复救助,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
不过,孙木兰和她的“村民”们却并没有满足。小孙告诉记者,目前志愿者的专业化程度还不是很高,这直接影响了志愿服务的水平。如果“志愿者村”能够吸纳专业教师等专业人才参加,将会直接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另一方面,如果志愿者们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形成系统性研究报告,形成固定的帮扶模式,就能够指导下一阶段残疾人心理干预工作。
在这些大学生的心目中,“志愿者村”的工作很重要。小孙还告诉记者,即使志愿者因升入高年级而无法继续进行志愿服务,但工作很快会有低年级志愿者接替,“志愿者村”已成为大学生为湖城社区残疾人服务的“爱心接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