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主题
今年“双代会”的主题为“以促进内涵发展、推动学校转型提升为目标,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融入地方,打造特色,高标准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要办出学校的特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这条路非走不可,而且必须走好。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和广大教师均要强化认识、转变作风,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线教师的认识、作风问题更重要,因为他们直接面对岗位、从事具体工作。我们不能满足于口头上、表面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而是要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我们不能满足于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写在文件、计划中,而是一项项抓落实,一步步抓推进,做出让企业、社会看得到的实实在在的成绩。学校要通过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依据区域社会需求调整招生规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专业设置,从而形成办学特色和自身竞争力,并最终形成办学品牌,使学校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库”、成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器”,成为创新经济的“试验场”,成为文化传播的“辐射源”。
二个任务
(一)高标准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2008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成功创建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使学校在国家高职高专优秀学校的基础上又上新台阶,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了全校师生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作为省级示范性院校,我们前有标兵后有压力,只有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工作方法、打造人才培养特色、通过不断努力摸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才能乘势而上,有更大作为。学校转型提升的关键是融入地方,做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篇大文章,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创建全国文明单位
创建全国文明单位是学校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也是检验学校多年发展成果的一项综合性标志。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学校更需要一张含金量很高的“名片”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综合竞争实力。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全校师生要进一步明确了创建目标和具体工作任务,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广泛深入的组织发动和宣传,使创建全国文明单位成为每位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学校的整体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三个体系
(一)融入地方的社会服务体系
做好融入地方这篇文章,首先要进一步深化对学校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认识;要强化办学理念中的服务意识,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的服务观;要明确重点、把握关键,通过加强专业建设,加强政府联系等找准融入地方的方位;要通过确立高层次的品牌培训项目,培养真正能够从事培训教育的教师和能够从事科技研发的骨干,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承接工作项目来增强融入地方的实力;要进一步转变作风、健全制度,完善融入地方的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大家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工作中去。
(二)能力本位特色的课程体系
学校要以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改革为基础,全力打造能力本位特色课程体系。要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全过程参与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以企业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优化主要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核心课程标准和教材;以职业岗位项目活动分析为基础,开发能力本位的项目式、任务型的核心课程;构建集素质培养、技术基础知识、专业能力训练、工作实践、职业培训为一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示范性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全面实施工作任务导向项目课程,全体教师要尝试工作任务导向课程进课堂到岗位。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
要以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建设为突破口,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对现有专业的建设基础、毕业生就业质量、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行业的对应性与结合度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做好新一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要通过优化时间、岗位、导师、考核、作业文件和要素管理来提高工学结合教学质量。以培养“文厚技湛 商慧”型人才为目标,结合“周、月、季”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创新“前校后厂”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定制式”、“导向式”校企合作形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内容理实交替、教学场地校企交替、教学时间季节交替紧密协作型“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个创新
(一)“三层对接”工程
要重点推进学校对接地方产业,专业对接行业企业,教师对接职业岗位的“三层对接”工程。学校对接地方以专业与产业为结合点,落实在专业设置和发展规划上;专业对接行业企业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发展岗位需求为结合点,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教师对接职业岗位以教学实践与企业工作任务为结合点,落实在教师的双师、双栖和双岗的“三双要求”上。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三双要求”
要以推行“访问工程师”、“双师结构团队”工程为抓手,完善“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要依靠地方企业,采取挂职顶岗的方式,使教师走向企业,强化专业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硬化“双师素质”认证条件,打造一批与专业、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的校级重点“双师”教学团队,使更多的教学团队成为省级或省级以上专业教学团队。学校按照“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原则,推行“双栖制”,采用直接聘请、柔性引进和企业“共引共享”等方式,拓宽兼职教师来源渠道,组建兼职教师师资库。要优化条件,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上课,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三)“四大要素”的双向流转
要按照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思路,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人才、资本、技术和教育服务四大要素的双向流转,从而达到地方、产业、行业、企业和学校多方面共赢,初步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作机制。
(四)工学结合的四个层次
要以“生产技术领先、实践环境真实、职业氛围浓厚、能力培养显著”为理念,按照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采取自建、共建、捐建等多种方式,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建成若干个融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和应用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企联合紧密、具备多专业实训功能的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